当前位置: 观赏鱼 >> 观赏鱼生活环境 >>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线上图书分享会第一期
推荐书目:
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
推荐人: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秦晋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初次接触到这本书是任务性的,当时才只上初一,为了一项假期语文作业。说老实话,这本书所需求的城市历史地理储备超出了我那个年纪实有的水准,也是我第一次被一种抽象而深刻的认知袭裹,感到一个有些虚幻的上海,有着独特的方言场域和城市空间的上海,或许曾被我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们的沪普缝入我的记忆之中,但它不在我的口齿间、不在我耳闻目见的景观和历史里。
得福于父母青年时期的打拼,我能在上海出生,却总像隔着不太透亮的鱼缸玻璃看据说从遥远美丽的地方运来的观赏鱼。我断代地落在上海这块吸水海绵较中间的圈层,客观上来看应该是一朵两头不沾的飞蓬浮萍,其实微薄的身份认同焦虑甚至让我对乡愁是何物都一无所知。记得最后,我挑选了一个最不会出错的片段、以一种平庸的姿态完成了作业,而这本书被我列入了有朝一日定会再读的清单里。虽然知识量一时无法企及,但陈丹燕老师对于上海变迁的建筑和变换的人影的叙说,以及那些浮动着外国面孔和历史风尘、远在市中心——直到我自己学会用一个小时的地铁去丈量——的图景,为我留下了一种懵懂的美的印象。
第二次翻开这本书时是自发的,那是大一的时候,我需要在自己的一部中短篇小说中塑造一个到各地参展访展的青年设计师。似乎是一种冥冥的感召让我认定了一定要将他写成上海人,这个城市的性格与他积极包容的学习姿态相互印证,又从罅隙中漏进一束光来,照亮了我在地的身影。
此后我曾有一段时间专注于城市研究类的专著,也发现陈丹燕老师对于城市的时间与空间如何叠加的书写,早已为我提供了一张先验的图纸,以便我理解城市的复构;也曾研读外国作家在透过上海的窗口管窥中国时写下的文字,我们又以何种视角和心情通过他们的叙述反观自身。我开始无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