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赏鱼 >> 观赏鱼生活环境 >> 上海市中心最大花鸟市场,春日里的疗愈所
摘要:或许疫情已改变了什么,可当你走进一座喧闹的花市,却只觉得生活如水,生命如常。
人们爱花,连同所有有花有草的地方,公园、田野,甚至是市场。大约是因为花贴近人性,鲜活,灵巧,坚韧,能从灰烬中开出骨朵来,仿佛不曾被世界伤害过。
如今上海市中心最大的花市,是普陀区灵石路上的“岚灵花鸟市场”。一场疫情,让它也跟着历经了漫长的严冬。3月16日,它刚刚“苏醒”。可直到进入4月、上一个周末,它才真正“活了”,人们在那里走串着,拣选着,划着价。市井气里,藏着生命的记号……
挡不住的烟火气
周日上午,是逛花市最好的时候。岚灵花鸟市场上,来家铺子紧挨着,花儿草儿密密地摆在门口,鱼鸟晒着日光,偶尔还有几处台子摆着石头、串珠、蛐蛐,或是包浆的老物件。走过路过的人们,买与不买的,总忍不住扭头看上两眼。
花市里,一多半是周边居民、白领,或是学生。老夫妻俩相互搀扶着,年轻妈妈推着童车,还有背着书包、扎着马尾辫的姐妹花,走在路上,各人有各人的特点,可只要一头扎进花店里,都是一样的目光炯炯。
一个摆满了多肉植物的摊位上,挤着的人不少。几个年轻姑娘一面挑,一面还不忘掏出手机拍照。
鱼店里,一对上海老夫妻身子斜着,都快要探进鱼缸里了。但不足两厘米长,身子半透明的小鱼苗却穿梭在水草间,躲闪着老爷叔手里的捞网。急得店家赶忙搭了把手来:“你别动了,要几条,我来,这鱼啊不好弄。”
这两日,花市来客之多,终于恢复到了疫情以前的样子。只是人人戴着口罩,那些长于察言观色的店家,很难从客人的脸上读出生意来。
但客人们并不吝啬抛出橄榄枝。“你这有啥石头?”“戈壁石,店里贴着介绍呢,过来看看。”一位眼线浓黑深长的姑娘径直就跟上去了。
她拿起的一块石头,形似山峰,上面的孔隙、纹路,是经年累月留下的自然痕迹。姑娘摆弄着,不忍释手。“来两块吧,打算放鱼缸里。”
正说着,店家忽然争辩起来:“小姑娘,我这是第一块,第二块50。你拿我两块,给我50可不对吧。”
眼看那姑娘笑意升上了眉眼:“不好意思啊,我以为是买一块,买两块50呢。”店家也乐了:“那是不是买三块,我就要白送了?”姑娘转身一走,把店家爽朗的笑声留在了背后。
有意思!这花市里的口罩,非但没隔住烟火气,反而缩短了人与人距离。卖家与买家,时而交谈,时而相帮,忍不住的还要吵上两句,比面对面时还来得自然。
门里的“老朋友”
花市里的蔬菜苗,10块钱4盆。黄瓜苗、青菜苗、番茄苗……用店家的话说,想要什么有什么。只是能不能栽得活,要看各人的本事。
一对情侣在旁踟蹰了一阵,还是走了。一户家庭的男主人,兴冲冲进店,捋着柜台看了一圈,也走了。只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子,挑满了一口袋,临出门,还和店家拍了拍肩膀,打了声招呼。不用说,这是熟客了。老人家的“田园梦”,兴许就靠这店撑着。
比起老年人的“实用主义”,年轻人的喜好,显著地和花草的颜值挂上了钩。手捧一束赤红色桔梗,方姑娘还是忍不住在洁白的马蹄莲面前停下了脚步。
三个月来,这是她第一次造访这个花市。方姑娘说,她从北边的宝山赶过来,路程不近。可花店老板娘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束桔梗,“太好看了,就没忍住。”
花市里的老板们知道,每天来往的人里,新面孔常有,但熟人也不少。“加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