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赏鱼 >> 观赏鱼的天敌 >> 唐山人和事北方瓷都里的画瓷人,郭汝平
贞观十九年(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东征朝鲜半岛,回途中经由唐山境,其爱妃曹妃不幸病逝,李世民念其爱妃,山赐唐姓,唐山由此而得名。
图片自网络自明永乐年间起,唐山制瓷业兴起。据清代撰写的《滦州志》风俗篇中记载,永乐年间“惟唐山多缸窑能制陶器罂瓮盆盎之属”。最初生产的瓷器多为粗瓷,满足底层民众对于瓷的需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瓷器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改变。
唐山的陶瓷业发展至今天已有五千多种瓷器,号称“北方瓷都”。产品包含中西方生活用具,创意瓷板画、瓷雕,还有大型瓷砖壁画等,范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郭汝平就是众多唐山画瓷人中的一位杰出者。从事美术创作,对于郭汝平来说是很幸福的事,可以将自己的回忆与见闻,通过画笔让大家看到,分享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这让他的精神世界充满乐趣。
在所有事物中,郭汝平最喜欢自然的景致,春天田埂里抽芽的油菜地;夏天村口小溪间飘浮的青翠荷叶;秋天南瓜藤上藏起来的蟋蟀;冬天茅屋上堆起的皑皑白雪……
早期的学习过程中,他临摹了大量的齐白石画作,只有从经典作品中揣摩技巧,从能提高自己的技艺。在积累大量的临摹经验后,郭汝平开始尝试自己的创作风格,他运用多种绘画方式:工笔、写意、泼洒等,融合多样的技巧,提取各类方式的优势,以推陈出新的方式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居高声自远50cm×50cm年陶瓷绘画的创作是他对于家乡情结的表现。与纸张绘画很不同,陶瓷绘画更难控制笔意的走向,及水墨的晕染,对于物体外形的把握要求很高,再加上瓷质多有不同,使得陶瓷绘画的创作有很多不稳定因素。
郭汝平从小就喜爱瓷器,家里碗碟上栩栩如生的各式形象,在他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长大后开始美术创作的郭汝平,更是将陶瓷绘画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
草虫四条屏80cm×22cm×4年郭汝平将田园惬意景色呈现在一片骨瓷中:秋天硕果累累的菜园里,两只青绿色的蚂蚱前后匍匐,一颗快要熟透的硕大南瓜,正好在它们的眼前……
这幅情趣小景是取材于宋朝诗人杨万里诗句:“想见故园蔬果好,一畦春水辘轳声”如此怡然又有乐趣的场景,在郭汝平的笔下更显得活泼灵动,让观赏者们从内心深处产生愉悦轻松之情。
秋色秋声80cm×43cm年经过数十年的历练,郭汝平的绘画技艺更加炉火纯青,他的作品被先后收藏于国内外众多藏家手中,更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
年,在香港抗震救灾重建汶川名瓷名画慈善拍卖会暨香港首届紫荆花杯国际博览会中,他的作品《九如图》瓷瓶获铜奖,现收藏于于英国珍宝博物馆。
年10月,他精心创作的《如鱼得水》荣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收藏杂志社、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主办的中国收藏年十大艺术陶瓷名品中获最佳创意奖。
陶瓷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一直被各国人民所喜爱,而唐山作为“北方瓷都”,在发扬瓷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如今的郭汝平已不再是单枪匹马的奋斗,身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陶瓷艺术大师,他一直把发扬唐山陶瓷的重任扛在肩上,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了解唐山的陶瓷文化,喜欢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
文化的传承不息,是因为有许多像郭汝平这般的老师们,用自己的微弱力量做着不平凡的贡献,才能让点滴的文化星火,照耀在华夏及世界的大地上。相信终有一天,文化不再是即将消失的文明,而是刻在你心上,永不磨灭的印记。
文丨Sauna
图丨郭汝平
往期回顾
文人爱景的好去处,朴品生活馆
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他只为动物代言,朴品之道文创
足我所好,玩而老焉,木雕“老顽童”
卢兆荫,醉心中国考古,缘起满城汉墓
未经许可不得自行转载朴品原创文章,图文侵权必究!欢迎各界投稿合作,转载、投稿在后台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