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赏鱼 >> 观赏鱼的天敌 >> 五花八门讲野史漫天要价无人管,博物馆讲
博物馆又都开了,现在的观众不仅仅满足于观赏展品,也希望有“懂行”的人讲讲展品背后的故事,“三分游,七分讲”成为了观众的更高诉求。然而在馆内讲解员有官方的、团体的、公司的、私人的,讲解内容五花八门,讲解水平参差不齐,让观众一时无所适从。
乱象1
考古盗墓混为一谈
“说到考古,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对!就是盗墓!看过那种盗墓的电影和电视剧吧,考古和盗墓就是一样的!”在某博物馆,一位讲解人员这样开场,听讲解的孩子们顿时发出了阵阵笑声,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了看过的盗墓剧情节。不一会儿,又有另外两个讲解团进场,没想到讲解人员说的是一模一样的话术,结尾一句“考古和盗墓都是一样的”,让在场的博物馆专业人员唐雨感到十分震惊:“这是误人子弟啊!这种收费讲解都是什么水平啊,基本概念都搞不清。”
近两年,为了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以博物馆讲解为经营业务的民间文化传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五花八门的讲解团穿梭在各大博物馆,不仅出现了不少专职讲解的个人,也让“讲解”渐渐成为一个可以盈利的行业。由于目前行业缺乏准入标准,使得讲解人员鱼龙混杂、讲解水平参差不齐。“这些讲解人员的讲解内容很难控制,有的为了所谓的效果,刻意讲段子,穿插大量未经考证的‘秘闻’‘传说’‘野史’。”具有13年志愿讲解经验的高校教师王建南表示。
“博物馆自己招的志愿讲解员之所以讲解质量有保障,是因为他们都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大量的培训。”年,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开行业先河,向社会公开招募名志愿讲解员,从那以后很多博物馆都纷纷效仿,建立了志愿者队伍。王建南在年成为了中国美术馆的志愿讲解员,从自主报名到筛选、考核、培训、试讲,期间还会有博物馆内的专业人士跟随打分,通过考核后才能正式上岗。此外,馆方还经常聘请各个领域的专家为志愿者授课,丰富大家的知识储备。
“讲解作为一种公共教育活动,不能仅靠‘耍嘴皮子’,背后依靠的是文化知识的扎实储备和对史实的尊重,在讲解的内容上不能有事实漏洞。好的讲解员还要根据讲解对象的不同来调整讲解内容,对孩子和对成人,如何开场,讲得深浅、内容多少都不一样,这些都需要经过一遍遍不断地打磨和演练。”王建南说。
作为北京第一批志愿讲解员,年过七旬的周娅在20年的讲解经历中感悟颇多,她常说自己“不是在博物馆讲解,就是在为讲解做准备”。退休后她每周都会去上国学课,学习书法、绘画,闲暇时经常去泡博物馆,阅读大量书籍——中国古代史、近代史、陶瓷史、希腊神话……此外还四处游学,到了国外就一头扎进博物馆。正是靠这样的日积月累,周娅的讲解才有了丰富的内涵,渐渐成为京城文博圈的人气讲解员。
乱象2
讲解声响彻展厅
“博物馆里越来越吵了!”最近两年,爱逛博物馆的韩先生有这样的感受。不仅因为博物馆里的观众越来越多,而且各式各样讲解的人也多了。年初,韩先生好不容易约到了故宫“何以中国”展览的门票,却在观展过程中被不文明的讲解搅得心烦意乱。
刚一进展厅,各种讲解声就此起彼伏,一个个讲解小团体这里一拨儿,那里一拨儿,守规矩的都戴着讲解设备,可有人就靠扯着嗓子喊。“有一个讲解者的嗓门儿特别大,我在一进门的地方看展品,耳朵里全是那人讲解的声音,隔着大半个展厅都能听到,吵死了!”不仅韩先生感觉厌烦,这响彻展厅的讲解声也招来了其他观众的白眼,一位上了年纪的观众跟老伴不满地嘟哝着:“这么大声,拿博物馆当自己家了。”
当韩先生参观到此次展览的重磅展品“何尊”前时,却发现自己根本看不到展品。一个十几人的讲解团把展品围得严严实实,讲解人员站在那儿一直讲个不停,“一个展品一个讲解团讲10多分钟,讲完下个团又围上去了,其他人就别想凑近!”中心展区的三大热门展品,韩先生愣是转悠了好几圈才“插空”瞅了两眼。
王建南作为机构聘请的专业老师,也曾带队去故宫讲解“何以中国”,也遇到了讲解团“撞车”导致馆内秩序混乱的情况。“周末上午10点,同时开讲的讲解团就有7个,下午2点同时开讲的也有七八个。还有热门的‘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也很夸张,同一时间段会有12个团同时开讲。”王建南说,讲解活动一多,正常的观展秩序就会受影响。自己在带队讲解时,会特别注意一些观展的“规矩”,比如一定要佩戴讲解设备,这样自己的声音就可以尽量小,观众都是通过耳机收听,完全不会影响到其他观众;如果遇到多个团同时开讲的情况,他也会灵活地转换参观路线,避免“撞车”,别人从前往后顺着讲,他就从后往前倒着讲,讲解内容也会相应调整。
乱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