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吕依霖摄影报道
刘震穿上黑色潜水服,背好氧气管,慢慢潜入16米深的观赏池中。在沧州海洋馆,大家都把这个观赏池称为“大圆柱”。刘震潜入观赏池中,不是为了与小鱼来一个亲密接触,而是完成他的工作——清理“大圆柱”的池壁。
像刘震这样的清洁人员,在沧州海洋馆一共有十几位。他们负责清理海洋馆里的大大小小71个水池,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区域。
这项工作并不是人人都能胜任。清洁人员需要持有潜水证,进入水中后,还要接受“考验”。
没有支撑点
手擦玻璃脚使劲儿
观赏池的玻璃上经常附着一些藻类,需要经常清理。
一块百洁布和一把刷子,是刘震的全部工具。平时人们擦玻璃,只需要胳膊用力就可以了。在水中清洁玻璃,可就不同了。
清洁人员在水中擦洗玻璃时,身体浮在水中,找不支撑点。没有了支撑点,手也就使不上劲儿。往往手上一用力,人就被反弹开了,会与玻璃“愈行愈远”。怎么办?这就需要“黑衣人”自己发力找支撑,而这个力量就来自于清洁人员那双大脚蹼。
我们看的时候,感觉清洁人员正在水下“毫不费力”地擦洗玻璃。实际上,他们的脚一刻不得闲,不停地在身后上下翻动,像台发动机。刘震说,水下清理1小时,跟地面劳动两三个小时差不多。
“大圆柱”深16.2米,直径为7米,水体量为吨,需要擦洗的玻璃面积大约平方米。刘震手里的百洁布只有半个砖头那么大,清洗这样的庞然大物,需要绕30多圈,潜在水中4个多小时。
“整个人都转蒙了。”刘震告诉记者,水中使不上劲儿,换多大的抹布也没有用。
为了美观,池底布置了不少假珊瑚、假礁石。这些造景千姿百态,形状不一,但角落里很容易藏污纳垢,会挂住水藻和鱼的排泄物。刘震拿着跟鞋刷一样大小的刷子,像个考古人员似的,给每个礁石仔细清洗。
因为水太深,刘震和同事在清洗“大圆柱”时,外面必须有一位工作人员随时观察清洁人员在水中的情况,以免发生意外。
逆流而上
一不小心被水冲走
在海底隧道中,有一个水循环的入口。通过水循环,清洁人员刷下来的水藻、鱼类排泄物等被带走,保持水质洁净。
这也成了清洁人员需要面对的另外一个考验。
在这里,清洁人员必须面对急流。稍不留意,人就直接被水流冲回原来的位置,不得不再次逆流而上。有些“运气不好”的新手,会接连被水流“退回”两三次。
幸好,这些“黑衣人”在一次次下水工作中,摸索出不少经验,学会了在水流中像鱼一样灵巧躲避那些急流。
记者在采访时,正好碰到一位“黑衣人”清洁完毕,便尝试着拎了一下他脱下来的潜水背心,根本提不动。原来,这潜水背心两边都有口袋。每个口袋里分别放着两个2公斤沉的“配重”。这8公斤“配重”,是用来帮清洁人员“对抗”水下浮力的。
在水下,为了让自己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清理,清洁人员会利用自己的呼吸调节自身的位置。他们轻微呼气便下沉,轻微吸气便可以让自己浮上去一点。
为了便于观赏,水池都有灯光照射。这些灯光加速了水中藻类的新陈代谢。水藻生长很快,刘震跟他的同事们几乎每天都要下水清理。
这群矫健灵活的“黑衣人”穿梭在水中,时不时引来小鱼跟随嬉戏。虽然不像美人鱼那样有靓丽的外形,但他们也是美丽的水下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