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

萤火虫呢喃夏日里,落于树林间的银河

发布时间:2024/8/3 11:08:46   

当多云的天空因最后一抹夕阳而变成红色后,夜幕降临。

7月昏暗的夜晚,布满次生树木的池塘边、山丘上是观赏萤火虫的最佳地点——它们成群结队,仿佛呢喃夏日里,落于林间的银河。

为爱发光

如果你去看萤火虫,别用手电筒,那既会影响萤火虫也将破坏你的夜视能力;可以带上秒表——用于计算萤火虫闪烁之间的时间——这是区分萤火虫的最简单方法。

起初,萤火虫,这些夜晚的精灵在黄昏中看起来几乎就像静态像素。但随着天色越来越暗,它们就越像阳光下闪烁的尘埃微粒,若隐若现、一生一灭。

最常见的萤火虫,是两次快速闪光。

雄性点起一盏黄灯笼,飞舞着嗡嗡作响,对坐着的雌性眨眨眼,雌性则屈尊回应——也闪上两闪。

几乎所有种类萤火虫,都是雄性萤火虫在飞行中闪光,而雌性萤火虫则在草叶上等待,只向最引人注目的追求者发射回应闪光。

真实的为爱发光。

在林间,这场相亲大会很快变成狂欢。萤火虫的星系在漂移、短暂的闪烁中此起彼伏,头顶上的星空与之相得益彰。

它们的闪光与星星融为一体,在下面的水中形成双重闪烁的倒影。这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会让人终生难忘。

光从哪儿来?

注意,科学家们并不确定第一批生物何时、或为何进化出能够发出自己的光。

主要理论认为,早在5亿到20亿年前,广泛的光合作用之前,生物发光就在地球上进化了。

当时地球的空气基本上不含氧气,这适合当时的大多数生物体——氧气对它们有毒。

该理论认为,为了对它们遇到的任何氧气进行解毒,一些生物体进化出了一种化学过程,可以消耗有害的分子,这个过程中会同时发出一点光作为副产品。

无论其最初目的是什么,生物发光在生命之树中至少出现了94次。

如今,各种不同的单细胞生物,较大的动物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光?

技巧的细节各不相同,但大多数例子都存在一个普遍的模式——发光生物体含有一种叫作荧光素酶的酶。

像萤火虫这样的发光生物,它们将这种酶应用到专门的灯笼器官中,与少量氧气和一点能量一起,产生称为荧光素的化合物。

瞧:有光了。

今天,大多数适应这种古老化学反应的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电蓝色的甲壳类动物;利用昏暗的灯光来隐藏自己免受捕食者侵害的鱼类;以及像外星飞船一样闪烁的深海鱿鱼。

萤火虫则在我们身边的世界里闪烁,它们是人们最有可能遇到的生物发光个体。

“囊萤映雪”虽然并不能帮助古人读书,但至少说明它们从古代就一直被人类捕捉,如今也在无数人的童年记忆中闪耀。

萤火虫旅游

还想看?可以——在世界各地,萤火虫旅游正在蓬勃发展。

这无论是对我们普通人,还是对生物学家来说,都是绝对的好事情,同样也是萤火虫这个种群的希望——有了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和相关资金将会随之而来。

萤火虫当然需要保护,它们正在被我们人类社会击溃。

首先,人类对萤火虫的迷恋令这个物种窒息。为了这份迷恋,大家愿意花钱。

20世纪初,日本村民将成千上万的萤火虫塞进笼子里,然后卖到东京等大城市,萤火虫的余生将作为庆典照明的一部分。

90年代的美国掀起了一波萤火虫热潮,但更务实一些——当时一家试图研究生物发光酶的化学公司"花小钱办大事"——派遣社区团体和童子军持续不断地收集萤火虫。

在我国,最经典的案例是年共向全国消费者网售了万只萤火虫,比如,用作情人节式的爱情信物。(年之后,已经禁止销售萤火虫)

其次,是栖息地的丧失。全世界发达地区萤火虫物种都消失了,它们不可能存在城市里。光污染虽然并不是闪瞎它们,但当每盏路灯、LED广告牌、前廊灯以及夜间亮着的所有其他装置都发出眩光,萤火虫就不发光了。

最后,与其他昆虫种群一样,萤火虫也受到农业中使用的杀虫剂的附带损害。

因此,保护起来,发展萤火虫旅游,让它们自己赚钱养自己是一条好出路。去野外看,也相对要环保很多。

但也有风险。

注意事项

科学界做过相关统计。

在马来西亚和泰国,一些萤火虫旅游项目似乎已经做到远离了虫本身——用船只载着游客经过萤火虫舞动的沼泽森林。

然而,科学家记录到了汽油侵蚀水质、有毒物质泄漏,以及相机闪光灯“闪瞎”萤火虫的情况。泰国几个著名的萤火虫景点,自旅游业开始以来,萤火虫的数量减少了80%。

在墨西哥,特拉斯卡拉州的一个乡村小镇,年开始萤火虫旅游后,每年接待游客人数激增至约22万人次。截至年,当地萤火虫几乎绝迹。

在北美,大雾山国家公园也开放了萤火虫旅游。公园试图限制人流——推出了一项在线抽奖活动,每晚只允许1,名游客进入萤火虫观赏地——但客们压根不在乎蚊虫,就那么躺在森林的地上,来去时每一对车头灯都开得贼亮,射入树林。

总之,参考全世界各地的经验:提高票价、限制人流、限制车辆、安装露天看台、红灯照明(相对好一些)、防止践踏栖息地,等等,这些都是应该做到的。

希望国内的萤火虫生态旅游做好功课。

写在最后

人们对萤火虫的普遍兴趣和科学兴趣都在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亲眼目睹萤火虫,这无疑将推动萤火虫旅游业。

在猫子看来,也许旅行推动的经济能保护好萤火虫;也许旅游和科学可以相辅相成;也许人们对萤火虫的喜爱既不太少也不太多,恰到好处的看看就能得到满足;也许......

作者感谢你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2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