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赏鱼 >> 观赏鱼的习性 >> 中国原生观赏鱼鱲,知多少
聊鱼之前,我们先谈谈“鱲”这个字怎么读。其实不学鱼类相关知识之前,我也不会读这个字,毕竟鱼类分类中的生僻字还是非常多的,记得当初第一次见到这个字的时候,扫一眼觉得右半部分有点像老鼠的鼠字,就想当然的读了“shu”鱼,相信很多人估计和我犯了一样的错误。另外,由于粤语北上,“鱲”这个字在普通话中还有一个错误的读法,在香港粤语中,“鱲”的读音为“la(蜡)”,香港机场就在赤鱲角,又因为“鱲”这个字在普通话中也不常用,所以大家也就又想当然的跟着粤语推导出了“la”这个错误的读音。
那么这个字的正确读法是什么呢?应该是“liè”,四声“lie”。
鱲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鱼丹)亚科,属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南部江河之中。提起(鱼丹)亚科,我们并不陌生,上一次介绍过的《深圳土著观赏鱼之白云金丝》就是属于这个科的唐鱼属鱼类,(鱼丹)亚科下又细分为(鱼丹)属、鱲属、异鱲属、须鱲属、低线鱲属、长嘴鱲属、波鱼属、马口鱼属、鮈鲫属、异鯝属、瑶山鲤属、细鲫属、拟细鲫属、唐鱼属十四个属别。其中的鱲属,异鱲属,马口鱼属,低线鱲属,长嘴鱲属中的几种鱼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
鱲属的宽鳍鱲((Zaccoplatypus)(PS:宽鳍鱲已经被更名为平颌鱲,为了大家的习惯,下文仍称宽鳍鱲),以及马口鱼属(原来归类为须鱲属)的长鳍马口鱲(Opsariichthysevolans)大概是这些鱲中最出彩的品种了。虽说是两个不同的属别,但是它们长得实在是太相似了,以至于很多人难以将他们区分开来。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直观的从体表的花纹来区分,宽鳍鱲的体表花纹为较宽的块状,而长鳍鱲的体表花纹为细条状。第二,从其长鳍、宽鳍来区分,成年长鳍鱲的胸鳍末端能够达到甚至超过腹鳍的基部(未成年的鱼可能达不到),而宽鳍鱲是无法达到的。第三,从口的位置来判断,宽鳍鱲都是下位口,而长鳍鱲除了少部分下位口,其余均是上位口。
宽鳍鱲(图片来源:网易博客id—Sky)长鳍马口鱲,图片来源:蝦虎部落还有一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长鳍鱲为什么不和宽鳍鱲(平颌鱲)一样直接叫长鳍鱲,而是在中间加了“马口”二字呢?那是因为在基因遗传学上,长鳍鱲是比较接近于马口鱼的。至于“马口”,大家还是直接看图片直观一些。
马口鱼属马口鱼(Opsariichthysbidens长鳍鱲和宽鳍鱲之所以在原生鱼界有较高的声誉,主要还是因为其有华丽的外表,在水族箱中群游的姿态以及相对来说凶猛的捕食方式。这两种高氧鱼类,较之宽鳍鱲,长鳍马口鱲的体质脆弱一点,对水中的有害物质也更为敏感。饲养两种鱼时,缸体尽量大一点,需要清凉干净,溶氧丰富的水质,激流之鱼当然需要在水族箱中加入造浪制造丰富的水流,这样的好处是既符合它们原生栖息地的境况,又可以让鱼保持游动锻炼,保证出色的鳍型体形,为了防止跳缸,缸体需要加盖。喂食方面,最好荤素搭配,只要以上方面做好了,一定可以养出出色的鱲来。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鱼都有弱肉强食的习性,所以不要同体型较小的鱼只共同饲养。
在自然界中,春夏两季的两鱲是最为出彩的,发色也到了极致,红色的鳍梢,身体上淡橘黄、绿色相间,腹部也透露着红色,在清泉响流之间穿梭觅食。好看的成年鱲是需要钓的,拿一条简单配置的小杆,鱼线以及没有倒刺的鱼钩,挂上假饵或者动物性饵料,在激流下水变稳处很容易就能上钓,上钩的鱼儿在阳光下反射着绿光,若没有打包带回的条件,不建议带回,钓上就放了吧,因为这些高氧的鱼可经不起我们低氧的折腾。
因为上述的两种鱲在产地均有大量的分布,偶尔才有玩家会特意繁殖这些品种。有鱼类科学家刑迎春等曾在人工繁殖的条件下观察过北京地区宽鳍鱲的早期发育,各卵裂时期发育时间及状况的表格如下:
以上两张图片来源,水生生物学报/邢迎春等《北京地区宽鳍鱲的早期发育》
(鱼丹)家族异鱲属的异鱲(Parazaccospilurus)在以前的推送《岁月是把杀“鱼”刀》中也介绍过,相对于长鳍鱲和宽鳍鱲这对难舍难分的冤家,异鱲的特征就明显多了,成年异鱲身体体侧中部有许多黑色的小竖纹,底色衬有微微的红色;未成年的异鱲体侧中部贯穿一黑色条带,尾部有一大块的黑斑,颜值还是有的。从异鱲的生存环境来看,其主要生活在人烟稀少的山间溪流,但并非激流溪段,而是溪流缓冲的稳水段,有一定深度的积水。
异鱲属的类群是比较孤独的,与异鱲同属的鱼类仅存一种—海南异鱲(Parazaccofasciatus),是异鱲的海南亚种。二者虽说存在着亲密的亲缘关系,但是在地理分布上却有很大差距,未见有报道过异鱲有在海南发现过,也未见过海南异鱲在海南以外的位置发现过。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历史的地质变动,将海南从大陆隔离出去,从而形成了海南特有的异鱲亚种—海南异鱲。
异鱲可能是几种鱲中耐受力最强的鱼了,但是要养出自然界的状态还是不易的,同样水族箱水体不易过小,水质良好清爽,需要加装造浪及鱼缸盖。
成年异鱲,图片来源:香港魚類學會未成年异鱲(图片来源:栗涵)接下来要介绍的鱲,低线鱲属的丽色低线鱲(Bariliuspulchellus)。吴晓云测定分析了云南地区9个采样点的个个体的丽色低线鱲的系统地理结构,共发现了3个显著分化的世系,研究表明这三个世系先经历了群体的扩散过程,然后才经历了种群的分化过程。笔者能力有限,未能找到更多相关的描述丽色低线鱲的文献。这种鱲就没有那么容易饲养了,在国内的分布范围也比较窄(红河,澜沧江等水系),而且抗病能力也较差,不建议与有一定攻击能力的鱼类饲养。同样需要注意的问题:缸体大小,水质,温度,造流等。
图片来源,南美水族家园最后,不得不感慨一番:鱲,真是一种漂亮的中国原生观赏鱼!
参考文献:
[1]朱永锴.从“涌”和“鱲”字说到地名字的读音[J].中国语文,(03):.
[2]邢迎春,赵亚辉,张洁,王玉凤,赵欣如,张春光,王宝利,常宝全,张利军,胡亚军.北京地区宽鳍鱲的生长及食性[J].动物学报,(06):-.
[3]邢迎春,赵亚辉,李高岩,唐文乔,张春光.北京地区宽鳍鱲的早期发育[J].水生生物学报,,35(05):-.
[4]吴青怡,曹振东,付世建.鳊鱼和宽鳍鱲幼鱼流速选择与运动能量代谢特征的关联[J].生态学报,,36(13):-.
[5]梁晓旭,庆宁,杨柯林,万彩霞,赵俊,陈湘粦.广东地区宽鳍鱲种群遗传变异和亲缘地理[J].水生生物学报,,34(04):-.
[6]刘慧芬,张超,王静,顾钱洪,周传江,孟晓林,张建新,宋东蓥,李学军,孔祥会,聂国兴.河南境内四水系宽鳍鱲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J].中国水产科学,,25(02):-.
[7]项秀颖,储玲,周瑞龙,严云志.黄山浦溪河宽鳍鱲的年龄和生长[J].淡水业,,39(06):10-15.
[8]严云志,闫莉莉,储玲,梁阳阳,陈毅峰,章星明.徽水河宽鳍鱲的年龄、生长和繁殖[J].水生生物学报,,36(03):-.
[9]李红敬,张娜,黄静.宽鳍鱲的形态学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3):-+.
[10]李红敬,常红军,李先文.宽鳍鱲鉴定的初步探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3):-.
[11]刘海生,曹振东,付世建.水流刺激对宽鳍鱲幼鱼的游泳和代谢的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01):35-40.
[12]付成,彭姜岚,付世建.温度对宽鳍鱲运动能力和行为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37(06):-.
[13]李红敬,张伟,常红军.异鱲的形态及地理分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3):-.
[14]吴晓云.云南西南地区两种鲤科鱼类的系统地理学研究[D].云南大学,.
△内容源自水生动物健康评估,作者栗涵,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专业水产知识,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