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赏鱼 >> 观赏鱼的繁衍 >> 为何人类只吃食草动物,几乎不吃食肉动物难
综述
人类作为现阶段地球上智商最高的生物,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当中,饮食的变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管仲曾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足以证明饮食在人类进化史中是一个前提,如果不能满足的话,连生存都艰难的古人类是无法进化出大脑并拥有智慧的。
纵观人类饮食的变迁当中,食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肉类食物当中的营养元素可以使人有力量,远古时有力量躲避凶猛野兽的袭击,近现代有力量参与劳动和工作。
对于肉食的选择,早期和现在也有很大的不同,最让人感到好奇的是,同样是肉类,为什么人类吃食草动物更多,而几乎不吃食肉动物的肉呢?走进食物链的探究,以及了解数千年来人类的进化史之后,我们便可以从其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食物链概要
食物链作为一种生物学概念被人们所熟知,简单描述可以认为是自然界中各种植物动物之间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为了维持自己生命活动而形成的网状联结。
更科学的说法,其实是各类营养素通过食物链进行流动和转化。简单的食物链关系,在很早就被科学家们研究证实了,比如说在一片草原上,有兔子吃草,狼吃兔子,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网。草、兔子、狼之间形成了供需关系,并且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维持了草原生态的平衡。
近年来,提出了新的一种概念——食物链长度。
食物链长度简称FCL,它是通过改变生物之间的营养供求关系,来稳定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
前文中提到的简单草原生物链很短,只有三种动植物,延长它的食物链长度就是在其中增加几种不同的生物,比如说草原上还有老鼠,老鼠吃草根,但是狼不吃老鼠,那么增加鹰来吃老鼠,这样不仅维护了这种生态的稳定性,还使得在这个生态结构里的物种变多了。
食物链长度更多时间是在湖泊海洋生物链研究当中出现,因为海洋的生态结构相较于陆地会更加复杂,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也比陆地要多。需要知道的是食物链不仅是与我们的饮食相关,与维护生态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
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
陆地的生物链大多由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三种构成,并且呈现出一个金字塔的形状,食肉动物作为少数位于金字塔顶端,接下来我们就先对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做一些了解。
食草动物指的是以植物为食的这一类动物,种类非常多,还可以大致地分成两类,大型食草动物和正常的食草动物。食草动物因为自身食草的特征,是构成整个食物链的重要基础(最基础是植物),也就是位于金字塔底部。
细分之下,食草动物可以分为食叶动物、食果动物、食谷动物、食汁液动物等等,人类生活中吃的食草动物大部分都是食叶和食谷动物这两种。
食草动物的生性一般比较温驯,生活习性大多以群体生活为主,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它们被食肉动物捕猎的风险,最明显的如角马群、鹿群等等,像羊群、牛群这种,大多是人工饲养,暂且不谈。
食肉动物则是以食草动物为食,当然有时也会猎杀同类,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吃食草动物为主。食肉动物的种类也非常多,有食肉型、食鱼型、食虫型等等。在整个食物链当中,食肉动物占有的比率非常少,一般只占百分之二十左右,有的生态圈中甚至更少。
食肉动物生性都比较残暴,有着健壮的躯体、灵活的四肢和尖锐的牙齿,不仅在捕猎时行动灵敏,咬合力也非常惊人。
咬合力对于食肉动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已经灭绝的海洋霸主巨齿鲨,科学家推测它的咬合力可以达到28吨,面对同样大小的鲸鱼,一口可以直接咬碎头骨。
生活习性的方面,食肉动物大多数都是半群居类型,捕猎时大部分都是独自行动。也有特殊的,就是狼,虽然作为凶猛的食肉动物,狼却是群居动物。人类目前对于食肉动物并无系统的饲养,更少食用,大部分都是圈养在动物园当中供人类观赏。
人类进化的选择
在进化到现代人类之前,人类进化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距今约万年前,古猿时代,由于脑子很小,没有什么智慧,大多数的食物都是植物果实、叶子或者是可以食用的植物根茎。由于体型的优势,有时也会对一些小型动物进行捕猎,这是肉类食物的主要来源。
随着时间的推进,万年前古猿进化到了早期猿人,这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脑容量,并且各个器官为了适应进化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说牙齿,更容易咀嚼、咬合力也变强了。
这也标志着,人类在由食草性向食肉性发展转变。有一定智慧的人类,出现了更多的捕猎行为,这种行为不仅需要用脑思考还需要与猛兽搏斗的力量,诸多的消耗使得人类需要更多摄入肉类食物。
在这一时期,人类捕猎动物以食草性为主,因为相比食肉动物更加容易,并且食草动物的体型比食肉动物还要大一些,捕猎成功之后的可食用部分也更多。
进化到直立人时,人类学会了使用火和一些简易的石器。由于有了火和石器的出现,人类对于动物的捕猎更加容易了。
因为大多数动物都会畏惧火焰,而石器使得人类有了可以与动物对抗的武器,尤其是一些大型动物或者食肉动物,人类虽然在身体机能上不占优势,但是可以用工具获得胜利。且火的使用,使得人类可以吃上熟肉了,熟肉相比生肉不需要太过锋利的牙齿来咀嚼,在不需进化这类生体部位后,人类身体中的更多能量用来进化大脑。
最后也就是最接近现代人的智人阶段,这时的人类已经拥有了发达的大脑,不仅将一些食草动物驯服进行饲养,还会种植简单的作物,饮食也从单一走向了复合阶段。
由于可以过自给自足的生活,人类的捕猎活动减少了很多,肉食的来源主要是自己饲养的食草动物。并且人类的聚居和移居,使得其与食肉动物的交集也变少了,这时的人类一般只会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猎杀食肉动物。
现代人餐桌上的肉多为家禽或者鱼类,这之中除了鱼之外都是食草动物,因为我们在前文中有提到食草动物包括食谷动物,也就是鸡鸭这种杂食类动物,我们都统称为食草动物。
鱼类则是由于所处生物链的不同,一般会吃虾米或者更小的鱼类,这也算是人类食谱中出现的独有的食肉动物了。
吃食草/食肉动物的原因
人类为什么爱吃肉却不吃食肉动物的肉呢?
口感是一个原因,食肉动物的体型大部分比较精瘦,因为日常生活中的捕猎需求,食肉动物都进化的体格健壮,外观上看起来还是极具美感的,可是吃起来就不太好了,由于肉中的脂肪含量非常少,吃起来口感非常的柴并且没有水分。
我国广东早期有吃猫肉、狗肉的习惯,据大部分尝试过的人说,猫肉不仅肉腥味儿非常大,且口感酸涩。相较之下,食草动物的口感就非常好了,不论是牛羊肉还是猪肉,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脂肪,咬起来有弹性,咀嚼也不费劲。
再者就是供需原因了,食草动物可以进行大面积的人工饲养,早期还需要人类打草料来供给,现在出了许多复合饲料,买来进行喂养就可以了。
食草动物大多不具备攻击人类的能力,所以在饲养的过程中没有危险,而且它们的生长周期很短,可以在短期之内给人类供给大量肉类,符合人类的需求。
反观食肉动物生性猛烈不易圈养,并且喂养的成本非常高昂,总不能为了吃老虎肉,先喂它20只羊,明显不合理也没必要。
最后就是营养价值的问题了,在食物链中其实有能量流动积累的一个概念,并不说是位于食物链顶端,自身的营养价值就更高,反而会更低。
比如说一头牛吃了有毒的草,然后被一头狮子捕猎吃掉,狮子体内含有的毒素相较于牛会变得更多,并且除了毒素累积之外,进入狮子体内的毒素会发生什么变异也是未知。那么如果人类食用了这只狮子,不仅没有营养价值,反而会有中毒得病的可能性。
并且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随着食物链等级的提高,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如果一只兔子的营养价值是80分,那么被狼吃掉并且进行吸收消耗后,狼体内的营养价值就只剩下20分了。这样的话,我们为什么不直接选择营养价值更高的兔子来吃呢?
畜牧业的发展
中国人的烹饪厨艺放眼世界可以称之为顶尖的,同时也对食材有着极高的要求。比如说在选择食用哪一种家禽方面,有人觉得吃鸡肉好,除去鸡皮之外脂肪没有那么多,也有人更喜欢猪肉的味道和口感,可以说是众口难调。
为了满足大家的日常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都在大力发展畜牧业,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目前,我国畜牧业的总体规模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一。
国内已经不存在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并且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畜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
如何让我国的畜牧业产品在国际上更具备竞争优势、提高生产效率等也是目前面临的挑战,但是从总体看来,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前景还是一片光明。
维护生态平衡和多样性
无论吃哪一种肉类,都是现实趋势和人类选择的结果,在满足了自身的需求之后,我们应该更多的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