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赏鱼 >> 观赏鱼的繁衍 >> 跟着10后科普宣讲员,一起去探访九段沙湿
观赏逼真的动植物标本、倾听来自湿地的声音……十一国庆长假最后一天,20余位6-14周岁的青少年在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展示馆里度过了不一样的一天。
这是九段沙少年科普系列“湿地追踪乐享自然”的首场活动,旨在让亲子家庭感受“上海之肾”的神奇之处,体会湿地科考保护的艰辛和必要性。活动的更深层次意义在于让更多孩子成为宣传者,让生态环保理念走进更多家庭。
少年宣讲员首次现场讲解“九段沙远离大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较少,因此保留着纯正的原生态……”来自上海市竹园小学的四年级学生姜昕妤作为小讲解员,带着20个亲子家庭参观展示馆,一路将九段沙的情况娓娓道来,收获了不少佩服的眼光。
展示馆全面介绍和展现了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里生活着的千余种鸟类、鱼类、昆虫和植物,让孩子们不仅可以了解湿地的基本知识、湿地生态多样性和湿地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打造的九段沙生态展示馆这个“观察站”,切身感受长江入海口的神奇之处——九段沙湿地的生态美。
而让小学生走进生态展示馆担任讲解员,也是九段沙自然保护区管理署在宣传湿地保护方面的首次尝试。今年4月,九段沙管理署与上海市教育部门联手打造的“科普少年宣讲团”正式成立,首批团员共18人,来自全市各区的11所中小学。
姜昕妤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胜任小讲解员这个角色,她提前进行了好几个月的准备,学习关于九段沙的各种知识,并在学校里率先进行了直播讲解。
“孩子本身就喜欢大自然和环保,在学校也担任着‘自然大使’,因此我们很支持她参加‘科普少年宣讲团’。”姜昕妤的母亲林静玉告诉小布,“这次在现场进行讲解,与以往都不一样,所以我们提前几天专程过来,进行了演练。”
接近半个小时的参观过程,姜昕妤不停地介绍着,出色的表现让她在参观结束的时候,收获了热烈的掌声。
把芦苇画和生态意识一起带回家“以前去过崇明东滩,听说过九段沙湿地,没想到这里还藏着这么一个好地方,能抢到这个名额真是太幸运了。”带着女儿胡宸睿来参加活动的胡先生,在十一长假最后一天收获良多。
在参观生态展示馆后,20个亲子家庭还在海派芦苇画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用芦苇干制材料,结合湿地栖息的鸟类形象,制作出了一幅幅芦苇画。
这个环节也有着充分的考量。九段沙湿地被誉为“上海之肾”,芦苇在其中功不可没,它是九段沙湿地上最常见的植物之一,有净化水体的功能,并为湿地昆虫、底栖动物和鸟类提供了巨大生存空间,是湿地中固碳作用最明显的植物。
有研究表明,年九段沙芦苇盐沼湿地的固碳总量达到了每平方米克碳,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也对上海的生态环境、对长江口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九段沙管理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让亲子家庭通过制作芦苇画了解芦苇,并把这种九段沙优势物种的艺术衍生品带回家,更把守护九段沙生态多样性的生态意识留在心中。
作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九段沙湿地的科普系列活动十分受欢迎。九段沙管理署表示,后续将继续结合湿地特色推出更多主题活动,在国家“双减”教育目标下,让更多青少年融入自然、享受自然,唤起探索湿地和保护家园的环保意识。
文字/摄影:章磊
摄像:王超
编辑:吴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