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

皇帝吃饭食不过三,剩下的食物去往哪里

发布时间:2023/11/30 11:38:00   

皇帝吃的饭不能叫做饭,那叫“御膳”,皇帝吃饭叫做“进膳”或者“用膳”。而且皇帝吃剩的“御膳”更是珍贵无比,因为吃剩的“御膳”上沾着皇帝的口水。朋友们,这口水可不一般!那叫“龙涎”。据说吃了沾有“龙涎”的“御膳”能延年益寿、发家致富,平民能当大官、经商能发大财、书生能考状元……等等。

那么皇帝吃剩下的饭都是怎么处理的呢?相信很多朋友跟我一样十分的好奇!今天我就给朋友们详细讲解一下:

首先给大家讲解一下皇帝“御膳”的演变过程;

朋友们在影视剧中都看过皇帝“用膳”,只见满满一桌子饭菜,几乎一眼望不到头,少说也得有三、四百道菜品。

其实不然,皇帝的“御膳”并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夸张,但铺张浪费而现象却十分严重。

皇帝的“御膳”吃饱只是目的之一,最主要的是皇帝为了欣赏和享受,还有讲究排场和面子。

在明朝时期,皇帝吃饭的排场还不算太大。

明太祖朱元璋由于小时候生活不好,挨饿受冻。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每顿“御膳”中必须有肉,但菜品最多也就十多种。

后来的明朝皇帝们也仅是在菜品的样式上换换花样,但在数量并没有改动。

据史书记载:在清朝初期,皇帝“御膳”的标准是一百二十道正菜,分别摆在六张大桌子上。

但是到了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将“御膳”标准提高到每顿饭道正菜,能摆满六张大桌。

后来由于国库银两紧张,不得不将菜品减少,道菜也就缩减成为64道菜。

到了乾隆时期,减为48道菜。乾隆也爱吃肉,每餐“御膳”中必有鸭肉、鹿肉,另外再加上一些时令果蔬。

在咸丰皇帝时期,又减为32道菜。倒不是因为咸丰节俭,而是因为当时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咸丰仓促出逃避难热河,所以“御膳”也不得不简单一些。

然而,到了败家的慈禧当政后,又恢复了道大菜的规矩,而且还得有西洋糕点、甜食和水果等等,据说每顿“御膳”,要花费白银两。

那么皇帝“御膳”是什么标准呢?

周朝时期,皇宫中就有负责管理皇帝膳食的“食官”。

到了清朝时期,内务府下设御膳房、御茶房、内饽饽房、酒醋房和菜库等,专门负责管理皇帝膳食。

据清朝皇宫膳食规定,皇帝每日份伙食标准:盘肉22斤,汤肉5斤,羊2只,鸡5只,鸭3只,菜15斤,猪油1斤,青菜19斤,各种萝卜60个,苤蓝5个,葱6斤。

白面饽饽8盘共个:白面32斤,香油8斤,白糖核桃仁及黑枣各6斤,鲜牛奶斤,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叶75包,芝麻、沙橙若干。

调料:玉泉酒4两、甜酱及清酱各3斤、醋2斤。

皇后及皇贵妃以下嫔妃、皇子等等按照等级依次递减。

如无特殊情况,严格按份例供应,不得擅自增减。

为了让大家都知道皇帝每天都吃些什么好东西?下面我给朋友们举几个例子: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早膳菜品十二道:羊肉炒、炉煿肉、蒸猪蹄肚、猪肉炒黄菜、煎烂拖虀鹅、两熟煎鲜鱼、撺鸡软脱汤、素熇插清汁、筭子面、香米饭、豆汤和茶。

午膳二十道:烧鹅、五味蒸鸡、椒末羊肉、胡椒醋鲜虾、糊辣醋腰子、蒸鲜鱼、红烧羊蹄、鹅肉巴子、元汁羊骨头、咸鼓芥末羊肚盘、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角儿、蒜醋白血汤、丝鹅粉汤、三鲜汤、菉豆棋子面、香米饭、蒜酪、豆汤和茶。

再如,慈禧每顿“御膳”大约要吃两百道菜品左右,但她却还在抱怨没有排面,略显寒酸。

朋友们,以上就是清朝皇帝每天的伙食标准,您说皇帝一个人一顿能吃完吗?肯定不能。

接下来给大家讲解一下皇帝都是如何“用膳”的?

皇宫中每天的早膳时间是早6时~7时,晚膳时间为12时~14时,每天晚上6时还有一次晚茶,在其它时间里,皇帝还可以随意加餐。

皇帝的用膳几乎没有固定的时间,所以也没什么规律可言,所以,他们也不一定是一日三餐,也可能是一日多餐。

皇帝用膳时间一到,由侍卫大喊一声:“传膳”。

接下来太监便将预备好的膳食,从御膳房抬来,并按规定摆在膳桌上。

皇帝用膳前,由“待膳”太监先在每道菜品上插放一块试毒银牌,用以检验饭菜是否有毒或变质。

如若皇帝还不放心,则会让太监先行品尝,待确认无毒后再吃。

皇帝用膳时坐北朝南,面前摆放着一张上、下两层的长方形大膳桌,桌上摆满了各种精美的菜肴。

接下来由太监报菜名,皇帝若有中意的菜品,太监便将此菜品盛入皇帝的碗碟中。

皇帝自己独享一桌饭菜,根本不会和任何人共同用膳,就算是皇后也不允许上桌。

最后给大家讲解一下皇帝吃剩的“御膳”又是如何处理的?

前文说过,每次种类繁多的“御膳”,皇帝一个人根本就吃不了。

因为皇帝“用膳”有个“吃菜不许过三匙”的规定。

就是皇帝在品尝每样菜品时绝不能超过三口,否则该菜品就要被立即撤下。

因为皇上害怕被人投毒,所以自己喜欢吃的菜品绝不能让别人知道。

在“用膳”期间,皇帝要是眼睛瞄想哪个菜品,太监就会将此道菜挪至皇帝能够着的地方,再用羹匙舀进碗碟。

待皇帝吃过三口时,太监便会大喊一声:“撤”。随后此菜便被撤下。

皇帝“用膳”完毕,剩余的大量菜品,是绝对不会被倒掉的,而处理它的方式有很多,接下来我就逐一给朋友们讲解一下:

一、皇帝吃剩的“御膳”作为一种赏赐方式;

皇帝吃剩的残羹剩饭作为恩典,也可以说是一种荣誉,经常会赏赐给身边的人。

比如:赏给嫔妃、皇子公主和一些有功之臣等等。

有时候皇帝龙颜大悦时,还会赏赐给宫女和太监。

而得到皇帝赏赐的这些人,会无比的高兴,认为这是皇帝对自己的恩宠。

当然了,被赏赐者不管饿与不饿、愿不愿意吃,都必须当着皇帝的面站着吃完,而且必须光盘。

二、皇帝吃剩的“御膳”做为饲养宠物的粮食;

皇宫中嫔妃们由于闲来无事,都会养着各种不同的宠物,比如:鸡、鸭、鹅、狗、猫、羊、猴子、鹦鹉、鸽子、锦鲤等。

太监们会把皇上吃剩的“御膳”拿到专门饲养宠物的宫女那里,由宫女把这些食物制成丸子形状,再放到太阳底下晒干后,就变成这些宠物的食物了。

然后太监再把这些晒干的食物分发到各宫,用来喂给这些小动物吃。

而太监却说自己是从宫外买来的宠物粮食,变现后也可以捞取一些银两。

三、皇帝吃剩的“御膳”二次循环再次利用;

在皇帝吃剩的“御膳”中,有些菜品是皇帝根本没动过筷子的,而且品相还好看。

“待膳”太监为了从中牟利,便把皇帝没有吃过的点心和凉碟等等,重新装盘,用作下一餐的辅食,并且放在离皇上较远的地方,省的被皇帝发现。

“待膳”太监这样做,既有理由贪污再次购买食材的银两中饱私囊,又可以节省做菜的时间。

四、皇帝吃剩的“御膳”被卖给宫外人而谋利。

皇宫里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皇帝吃剩的“御膳”。

前文我说过:沾有“龙涎”的“御膳”,在民间很有商机,非常受欢迎。

很多人都认为吃上一口“龙涎”,能延年益寿、发家致富,自己这辈子也没算白活。

这些剩余的“御膳”都会被御膳房的太监和宫女们,通过特殊手段倒卖出宫。

倒卖出宫的“御膳”一般会被按品相分类:品相好的卖给餐馆,经过处理后便高价卖掉。

品相较差的饭菜则会用大铁锅熬成“菜粥”,也能卖个好价钱。

那些急于得到“龙涎”(也就是皇帝的口水)、有钱的老百姓就争相购买。

而倒卖“御膳”,经过明朝一直发展到清朝,已经形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产业链。

据统计,这条产业链的从业人员,最多的时候能有上万人。

从宫内的太监和宫女,一直到宫外的小贩和酒家,都赚的是盆满钵满。

由此可见倒卖皇帝吃剩的“御膳”,真的是一本万利啊!

写在最后的总结:

朋友们,总而言之,皇帝吃剩的“御膳”绝对不会轻易被倒掉:有的变成皇上的恩赐,有的变成了宠物嘴里的食物,还有的则变成了某些人手中的银两,真可谓是“物尽其所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6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