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赏鱼 >> 观赏鱼的习性 >> 濒临消失的麻砣山径刘多魁
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
濒临消失的麻砣
刘多魁
·
麻砣,又称麻绩砣,是过去妇女绩麻用的器具。
湖南有句俗话:“七麻八纱九鞋十花。”意思是女孩子7岁开始绩麻,8岁纺纱,9岁学做布鞋,10岁学习绣花。过去,农村的女孩子很小的年纪就要学会绩麻。
湖南盛产苎麻。苎麻喜欢潮湿温暖的气候,一年可收三次。种麻有句谚语:“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五六月份收割的是头麻,“麻吃端午水”,头麻雨水充足,质量最好。立秋以后收的叫二麻,霜降前后收的麻便是三麻了。
·
绩麻工具(麻桶,麻砣,麻刀,瓦垫)
·
把麻割下来,先放在池塘中沤泡。《诗经》里说:“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指的就是在池子里沤泡苎麻。将麻皮从麻秆上剥下来,用麻刀刮青,去掉硬质木皮,就得到生麻。把生麻浸在水里,使它脱胶变软。晒干后,用手将麻纤维束撕开分细,再将麻丝捻成细长的麻线缕,放在麻绩桶里,称为绩麻。绩好的麻可加工成麻布、麻蚊帐、麻线等。绩麻是很费时费工的事,一天最多也只能绩二三两。女孩子的嫁妆一般要准备几十斤麻线。
绩麻需要一个压麻的工具,这个器具就是麻砣。麻砣不可做得太重或太轻,太重了麻丝抽不出,太轻了麻丝压不住。麻砣的直径大约8~15厘米,高5厘米左右。麻砣上都有一个存放草灰的洞,称为“灰塘”,这是每个麻砣都不可缺的。因为绩麻时,不时需要沾点草灰增加手指的摩擦力,故“灰塘”成了麻砣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麻砣的种类和样式繁多。从材料上分,有瓷制、陶制、木制、石制等;从造型上分,有圆形、方形、扇形、鼓形、灯形等;在花纹雕饰方面,有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瑞兽等。异彩纷呈,变化万千。
瓷质麻砣在造型上比较单一,一般都是鼓形。但色彩浓艳素雅不一。瓷麻砣的纹饰多以花卉、山水为主,也有文字诗句、干支记年铭等。瓷麻砣形小厚重,美观耐用,故有明清遗存,民国此物更是多见。
木雕麻砣样式多变,绚丽多彩,有民间美术工艺特色。不仅使用大量传统的吉祥图案,还注意满足用户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女性用品的审美特点更为突出。如清代的木雕狮子麻砣,小巧灵秀,附带有针线首饰盒,更添闺秀之气,深受妇人喜爱。在样式繁多的木雕麻砣中,又以扇形麻砣使用最方便,故数量也最多。清代早期“朱雀”麻砣也是扇形,只是将“灰塘”的孔开在前方,晚清以后将灰塘开在前处的麻砣已非常少见。
石雕、陶塑和泥捏麻砣,乡土气息更浓,文化差异也大,由野俗的到儒雅的各种品位的都有。在造型方面,以坚实平稳的鼓形麻砣最多,表示“天圆地方,稳定安详”;在纹饰上,龙的图案很普遍,龙有一种大气,表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还有“喜上梅梢”、“阴阳八卦”、“招财进宝”、“家神灶王”、马牛猪羊、花鸟虫鱼等民俗吉祥图案。这类麻砣不少是农民自己的原始制作,直接反映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心理追求。在少数礼教厚重的耕读之家,也有文化品位很高的麻砣。如一个红石雕刻的文字麻砣中,四面刻有“才同惠妃”四个楷书大字。据史书记载,唐玄宗立一后三妃,三妃是惠妃、丽妃、华妃,惠妃居第一。
麻砣是一种绩麻的实用器具,不是有闲人的玩赏之物,故多数麻砣的制作有原始粗陋的一面。在制作材料上,也少有玉石玛瑙之类高等材质。故在很长的时间里,摆古玩地摊的人对此物不屑一顾。
中国有几千年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历史,麻的种植和纺绩、加工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表明了桑麻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程度。“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更反映了绩麻是每个农家妇女必做的手工家务劳动。即使在城镇居住的妇女也要绩麻和做针线活。在古典小说《金瓶梅》第四回中,便写有王婆在门首“绩苎麻线”为西门庆和潘金莲望风。由此可见,绩麻是妇女普遍从事的手工家务活。
几千年来,麻的纺绩一直靠手工操作,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几块精细的苎麻织品,专家认为,远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南方手工绩麻的技术已达到高度精巧熟练的水平。这种手工绩麻技术一代代传承下来,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各户都还在自留地上种有少量苎麻,供自家制线织蚊帐用。现在,还有不少健在的老年妇人津津乐道自己曾是绩麻高手。
麻砣属麻文化器物,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重要实物见证,又是民间工艺美术价值较高的物品,值得收藏。我从20世纪80年代起,共收集了多个麻砣,其中精品不少。但我也有意收藏了一些粗陋的麻砣,这些麻砣看起来做得简单粗糙,但都做得安稳平正,达到了实用的基本要求。从这些麻砣的制作上可以看出作者想做得更好,但一双粗手力不从心。这种至拙至朴的原始制作,直接反映农民朴实的生活观念和积极的心理祈盼,也反映出他们乐天达观,对生存需要的低调满足感。收藏麻砣不能只收高档、精美的,有些简朴原始的东西,甚至更具价值。
改革开放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很快,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农家便不需自己手工绩麻了。麻砣长期不用,丢在墙头屋角,慢慢消失,现在要见到这种东西已困难了。只有个别老婆婆抱着怀旧的心理,还可能将用过的麻砣放在箱底保存着。年,我便遇见一个百岁老太太,她说,她还保存有一个瓷麻砣,是解放前用一箩谷子托人购买的,用了大半辈子,舍不得丢掉。
今天,随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消失,麻砣成了遗存不多的生活器物。现在大多数青年人都没见过绩麻,更不知麻砣是什么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麻砣将成为重要的收藏品,因为它见证了几千年的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研究和观赏这些麻砣,还可以看到过去农村妇女的生活方式,了解勤俭持家的传统。()
·
(此文曾发表于《收藏》杂志.06总期。见下图)
(刘多魁和他的麻砣收藏品)
·
作者简介:刘多魁,湖南省邵阳市人。年从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后,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教育系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几十年。首届湖南省收藏家()。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