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赏鱼 >> 观赏鱼的形状 >> 淡水观赏鱼饲养手册疾病防治篇
一、疾病发生原因
(一)内在原因
观赏鱼由于先天的遗传基因、后天的成长发育状况、年龄、雌雄、机体结构、内分泌等的不同,其免疫力也有很大差异。一般个体小、年龄小、生活环境差、营养吸收不好的观赏鱼抵抗能力较差、容易患病,相反则会强一些。例如,罗汉鱼、龙鱼等大型鱼就很少患寄生虫病,而金鱼、孔雀鱼等小型鱼就容易患此病。
(二)外在原因
外在原因包括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这些是疾病发生1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环境因素不适,鱼体本身体质衰弱、抵抗力下降,水体内有致病病原体存在,人为操作不当,这几种因素共同作用,观赏鱼就很容易患病。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寄生虫、细菌、霉菌、病毒、藻类等各种微生物,统称为致病病原体。致病病原体存在于养殖水体中,当鱼体抵抗力下一降,加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就会更加猛烈的侵袭鱼体,使鱼患伤病。细分的话,生物因素可分为传染类和侵袭类两种病害。
1、传染类病害指病毒、细菌、真菌(霉菌)等致病病原体,感染鱼体并达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引起观赏鱼传染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特点是发病速度快、来势凶猛、死亡率高,如烂嘴病等。
2、侵袭类病害指原生动物、甲壳类动物等致病病原体,侵袭鱼体可引起观赏鱼的侵袭性疾病。侵袭性疾病主要是寄生虫病,如小瓜虫病、车轮虫病、鱼病等。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指的是养殖观赏鱼的水体的水质,如水温、溶解氧、酸碱度、硬度等指标达不到观赏鱼正常生长要求的范围,那么就会大大增加观赏鱼患病的概率。
3.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指的是人们在养殖过程中,放养密度、混养、饲养管理、捕捞运输操作等技术上的原因。这些因素也非常容易引起观赏鱼的疾病,需要人们在养殖过程中多加注意,以免让自己的爱鱼生病。
1、捕捞操作不当:在养殖过程中,捕捞观赏鱼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小心操作并无大碍。但捕捞操作不当,就会造成鱼体擦伤、鳞片脱落、鱼鳍受伤等不同程度的创伤,继而容易感染细菌、水霉等致病病原体,从而引发更严重的疾病。通常水霉就是寄生在鱼体受伤
部位的。
2、放养密度不当:家庭饲养观赏鱼,常常因房屋面积所限,养殖水体也有限。若放养密度过大,则容易造成鱼儿缺氧、缺饵等,不仅鱼儿生存环境得到威胁,其自身抵抗力也会下降。所以,适宜的放养密度对于观赏鱼至关重要。
3、混养不当:因为观赏鱼品种不同,食性和习性差异也很大,如果生活习惯和习性差别很大的鱼混养在一起,就会出现相互之间的打斗,甚至互相吞食的状况。如罗汉鱼喜欢打斗,把它和鹦鹉鱼混养在一起,鹦鹉鱼就会成为罗汉鱼的“沙包”,因天天受到“欺负”而受伤,引起鱼病发生。
4、饲养管理不当:饲养管理不当与鱼病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的饲养管理不当主要包括投喂的饵料不新鲜、饵料中寄生虫或细菌含量高、投喂过量或不足、投喂时间不固定、不注意换水等,鱼儿很容易受到致病病原体的侵袭。总之,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使观赏鱼致病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的,其中,内因(鱼儿抵抗力下降)是关键因素,外因是辅助因素。外因的致病因素不同,鱼儿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