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

这些长相奇特的鱼你肯定没见过,其中一种被

发布时间:2023/2/23 21:43:34   

我们都知道,海底世界的生物千千万万,经常潜在海底的潜水爱好者就算每一天都潜水,还不一定每一天见到的生物都一样。有些人喜欢到海洋馆去看看这一些海底的生物,看看这海底的生物是多么的美。

今天小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几种生物。这几种生物大家肯定是没有见过的。就如这一种,热门称它为五彩鳗,也称大口管鼻鳝、蓝体管鼻鳝。这种生物主要分布在平洋西部及中国台湾的珊瑚礁海域,是一种热带鳗类。长得这样美丽的彩带鳗鱼朋友们有见过吗?

五彩鳗

五彩鳗,学名:Rhinomuraenaquaesita(Garman,),也称大口管鼻鳝、蓝体管鼻鳝,鯙科管鼻鯙属的一种鱼类。也有彩鳗和管鼻鳝之称。原产于西太平洋,现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及中国台湾的珊瑚礁海域,是一种热带鳗类。

五彩鳗幼鱼体色呈黑色,成鱼呈蓝色,老成鱼为黄色,栖息于珊瑚礁区的小砂沟两崖壁,雌雄同挤一穴,每当潮流带来浮游生物,它会从小洞伸出半身来,啄食动浮游生物,饲养时有些鱼不轻易摄饵,要用活小鱼虾诱吃,常可驯饵成功。

简介

五彩鳗幼鱼体色呈黑色,成鱼呈蓝色,老成鱼为黄色,栖息于珊瑚礁区的小砂沟两崖壁,雌雄同挤一穴,每当潮流带来浮游生物,它会从小洞伸出半身来,啄食动浮游生物,饲养时有些鱼不轻易摄饵,要用活小鱼虾诱吃,常可驯饵成功。

五彩鳗属鯙科,也有彩鳗和管鼻鳝之称,原产于西太平洋,现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及中国台湾的珊瑚礁海域,是一种热带鳗类,可作为观赏鱼。因游动时像飞舞的彩带,所以叫五彩鳗。

形态特征

体形细长而略侧扁,体长可达厘米以上,体表无鳞,皮肤光滑,背鳍、臀鳍发达与尾鳍相连,没有胸鳍和腹鳍。它们是一种很奇特的海生物,会雌雄变体,体色也会随体长的增加而变化。小时候的五彩鳗身体是黑色的,当长到50厘米就变成雄性,身体随之变为蓝色;长到90厘米之时,身体变成黄色,成为雌性鱼;在体长毫米以下时为黑色;体长~毫米时变为黑蓝色或蓝色的雄性鱼;体长为~毫米时,由蓝色变成雌雄同体的蓝黄色;体长达到毫米以上时,其体色变成金黄色的雌性鱼。它们平日喜欢躲在洞穴里,每当遇有潮流带来大量的浮游生物时,才会伸出身体来啄食。

大家看到这鱼会不会觉得头很晕呢?这种鱼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安汶岛和巴厘岛附近的水域中,是一种黄褐色或桃红色的躄鱼,大家都叫它迷幻躄鱼。因为它的全身都遍布着迷幻般的粉色和白色条纹。看久了小妖只是头很晕,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呢?

躄鱼

躄鱼,Antennarius,鮟鱇目躄鱼科躄鱼属鱼类的通称。有24种,中国产5种。体稍侧扁,腹部膨大。头大,额部常具一凹窝,或无凹窝。眼小,上侧位。口较大,上位,下颌突出。两颌牙尖锐,排列呈梳状。鳃孔为一小圆孔,位于胸鳍基部下方或后方。鳃耙退化。头、体和尾部裸露或被小鳞,或被绒毛状小棘,还常具肉质须状突起。尾鳍圆形。为暖水性近岸底层小型鱼类,主要产于印度-西太平洋。

鮟鱇目躄鱼科躄鱼属鱼类的通称。有24种,中国产5种。体稍侧扁,腹部膨大。头大,额部常具一凹窝,或无凹窝。眼小,上侧位。口较大,上位,下颌突出。两颌牙尖锐,排列呈梳状。鳃孔为一小圆孔,位于胸鳍基部下方或后方。鳃耙退化。头、体和尾部裸露或被小鳞,或被绒毛状小棘,还常具肉质须状突起。尾鳍圆形。为暖水性近岸底层小型鱼类,主要产于印度-西太平洋。为热带和亚热带海鱼类,有时个别个体随暖流达高纬度海域。有些种类体色随环境变异。躄鱼个体小,皮肤粗糙,不作食用,多作肥料。

鮟鱇目(Lophiiformes)躄鱼科(Antennariidae)约60种小型海产鱼类的统称,产于热带浅海。体粗壮、笨重、口大,皮上多刺。最大种类体长约30公分(12吋)。也是一种「垂钓鱼」,吻上通常也具有「钓竿」及其顶端的肉质「钓饵」,为背鳍第一棘转化而成,用以诱捕鱼类为食。体色花纹多样,常与周围环境混同,有些还能变色。行动缓慢,一般静伏于海底或以臂状的胸鳍缓慢爬行。知名的藻躄鱼(Histriohistrio),其体色花纹颇似生态环境中的马尾藻。

习性特点

躄,在汉语字典里作“跛脚”解,故躄鱼又名“跛脚鱼”。躄鱼生活在热带的珊瑚礁或海藻繁茂的海底。与鮟鱇同类,体形和颜色随周围环境改变,很难辨认。躄鱼有和鮟鱇相似的触角,前端有饵样的皮肤,用它呈8字形摇动,引诱鱼上钩而一口吞下。不大会游水,使用胸鳍和腹鳍行走,样子很像蛙。大概因此而得名。

躄鱼的第一根背鳍棘已特化成吻触手,细细长长的,顶端有一块假饵像是片海藻或蠕虫,抖动时更像蠕动的多毛类、弹跳中的端脚类,或是正在游动的小鱼。当有猎物被诱引上当游过来时,躄鱼会不动声色地只移动它的双眼盯着猎物,直到游进攻击范围时,才快如闪电(约百分之一秒)般地将猎物吞下。

由于躄鱼的腹部很有伸缩性,所以它甚至可以舌下比自己还长的食物。

躄鱼的第二根背鳍被皮肤覆盖住,但它第三根却特别明显突出,长在头顶,看来好像是带了一顶妖怪的帽子,再配上它那拥肿如球,皮肤松垮的外貌,实在不容易认出来竟是条鱼。

这种鱼好像有渔民曾经在海上大鱼的时候抓到过,它的头部这一个长得像鞋底一样的东西只要一粘到东西的话它就不肯下来,好像有吸附作用一样的吸在那个东西上面。所以它的名字就叫?鱼又名吸盘鱼。?鱼游泳能力比较差,主要靠头部的吸盘吸附于游泳能力强的大型鲨鱼或海兽腹面,有时吸附于船底,被带到世界各海洋。

鮣鱼

?鱼(学名:Echeneisnaucrates):体极为延长,头部扁平,向后渐成圆柱状,顶端有由第一背鳍变形而成的吸盘,其鳍条由盘中央向两侧裂生成为鳍瓣(laminae)约有21-28个;尾柄细,前端圆柱状,后端渐侧扁。吻平扁,前端略尖。口大,口裂宽,不可伸缩,下颌前突;上下颌、锄骨、腭骨及舌上均具齿。体被小圆鳞,除头部及吸盘无鳞外,全身均被鳞。背鳍两个,第一背鳍变形而成吸盘,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腹鳍胸位,小形;胸鳍尖圆;尾鳍尖长。体色棕黄或黑色,体侧经常有一暗色水平狭带,较眼径为宽,由下颌端经眼达尾鳍基底。

食肉性海鱼,常以吸盘吸附船底或其它大鱼远游和索食。以其它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当到达饵料丰富的海区,便脱离宿主,摄取食物。然后再吸附于新的宿主,继续向另外海区转移。

形态特征

鮣鱼体细长,体长.5-毫米。背鳍XXII-XXVI,37-40;臀鳍35-38;胸鳍20-24;腹鳍1-5;尾鳍分枝鳍条15。鳃耙3+13-16。体长形,前方略平扁,向后尖柱状;体长为体高8.4-13.7倍,为头长4.7-5.6倍。头很平扁,背侧有一长椭圆形吸盘;头长为吻长1.6-2.4倍,为眼径5.2-7倍。眼侧中位。眼间隔全被吸盘占据。口略大,微斜,下颌较长。上下颌、犁骨与腭骨牙绒状。

鳃孔侧位,约达口角下方。鳃盖膜微连,不连峡部。除头及吸盘外,体全蒙很小长圆形鳞。侧线前端稍高。第一背鳍变成的吸盘由22-26对横软骨板组成。中央有一纵轴褶,周缘为游离光膜,横骨板后缘有绒状小刺,吸盘长约为头长1.4-1.5倍;第二背鳍始于肛门稍后方,与臀鳍对称,背缘稍斜且微凹,不达尾鳍。胸鳍侧位而稍高,尖刀状,短于头长。腹鳍胸位,长约等于胸鳍。

尾鳍小鱼(体长毫米以下)尖长形,体长毫米时为截形鱼再大渐呈凹叉状。头体灰黑色;头体侧有上下2黄白色纵纹;腹侧较淡。鳍灰黑色,小鱼尾鳍上下缘黄白色。

栖息环境

大洋性鱼种,?鱼游泳能力较差,主要靠头部的吸盘吸附于游泳能力强的大型鲨鱼或海兽腹面,有时吸附于船底,被带到世界各海洋。通常单独活动于近海之浅水处,也会吸附在大鱼或海龟等宿主身上,随著宿主四处游汤。

种群现状

该物种为大洋性鱼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主要价值

为食用鱼,小尾的可供观赏及制成中药。小?鱼可以吸附在大鱼身体上的特异生态,使得它深受大型水族馆的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6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