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刀
刀是九短之首,以劈砍为主要方式直取敌人性命,以雄浑、豪迈、挥如猛虎风格而驰名,为古代军队主要格斗兵器之一。
刀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狭长,薄刃厚脊。刀柄有短柄和长柄之分,前一种多单手执握,常与盾牌配合使用;后一种则需双手执握,劈砍所及范围较大。
刀的套路有单刀和双刀两种,均以劈砍为主。单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缠头撩花动作。双刀更富于观赏性,好手舞起,犹如团雪滚滚,不见人影。
2、剑剑,古之圣品也,历朝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为双刃,以撩刺为主,风格轻灵潇洒。
宋代《武经》形容“剑开双刃身直头尖,横竖可伤人,击刺可透甲。凶险异常,生而为杀。”
剑,早期是匕首式短剑,春秋末年,开始流行长剑。长剑出,短剑也不废。长剑便于战斗,短剑利于护身,还可以用于刺杀。
剑的招式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扫等为主。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
相传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为:轩辕剑、湛泸剑、赤霄剑、泰阿剑、七星龙渊、莫邪剑、干将剑、鱼肠剑、纯钧剑、承影剑。
、枪刀枪剑戟号称古代四大兵器,枪被称为百兵之王,由利刃加棍棒组成长柄刺击兵器,外形与矛相似,柄长于刃,综合威力大。
枪长而锋利尖锐,使用灵便,枪头刃可刺可斩,可刺穿盔甲;枪杆抓住,可格挡兵器,也可棒打或投掷杀敌,威力比棍棒类钝器强。
枪和剑恰恰相反,枪为长兵器,柄长刃短;剑为短兵器,柄短刃长。中国古代用枪名家有赵云、马超、王彦章和岳飞等。
枪法有: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舞花等,以拦、拿、扎为主。武将可用枪骑马冲锋刺敌,或下马用枪步战。
4、戟戟始于商周,为戈与矛结合体,是中国古代特有兵器,战国常用戟之多寡形容一国军队战斗力强弱,故有持戟百万之说。
戟分为马上戟和步下戟,或长杆单戟和短柄双戟,由竹木质戟柄和金属戟头组成,有直刃和横刃,直刃可刺杀,横刃可勾啄,一种兵器多种用途。
戟初为兵器,隋唐后变为仪仗和装饰物,如帝王驾前卫士执戟侍立。中国古代用戟名家有项羽、吕布、典韦和张辽等。
5、斧斧,用于砍削之工具,由金属制斧头和木质斧柄构成,主要用于劈砍,既是作战兵器,也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象征。
斧溯源甚早,原始人类即知拾利石为劈器,黄帝时即有斧銊之名,最早之铜斧见于商代,不仅用于武事,而且为仪仗之用,雕刻嵌镂极为精美。
周代刀剑问世后,斧作为兵器使用逐渐减少,多用于砍柴或乐舞仪仗及斩杀之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清代将士喜用双斧,斧柄仅有尺余,斧刃甚小,双斧均可插腰,战场上使用灵活。
斧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舞动起来显得粗犷、豪壮,可以显出劈山开岭威武雄姿。中国古代用斧名家有陈咬金和李逵等。
6、钺钺其形制似斧,以砍劈为主。《说文解字》曰:“大者称钺,小者称斧。”两者区别在于斧刃较钺为窄,钺刃较宽大,呈弧形,似新月。
钺作为兵器,出现于早商,盛行于商周,春秋战国后因钺过于笨重,渐失兵器性质,变为仪仗饰品和礼乐舞蹈之用。
唐宋时对钺形制有所改进,刃部加宽,持柄加长,便于操持,有利砍杀,对付骑兵,长柄斧钺可上砍骑兵,下砍马蹄,以步战取胜。
7、钩钩是一种多刃兵器,由古兵器戈演变而来,春秋战国时期戈、钩、戟并用。颜师古注“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
古战场上用钩者颇多,两晋英勇善战的冉闵就“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者三百余级”。
8、叉叉最早是捕鱼生产工具,后来演变为武器,是古代作战时长刺武器,上可叉人,下可叉马。《水浒》解珍和解宝打虎常用钢叉。
叉由叉尖和叉巴两部分组成,叉尖为钢制,叉把为木制或铁制。最为常见是三角叉,亦有少数两角叉。
9、鞭鞭为短兵器械,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鞭由来与锏相同,惟锏必双用,鞭则有单双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
然鞭锏同为无刃之短兵,不过形式稍异,至若抡舞攻御之法,主要以挡、摔、点、截、扫、盘、板、戳、拦、撩、拨,以及绞压等主。它要求习者身法转折圆活,刚柔合度;步伐轻捷奋迅,与手法紧密配合。
10、锏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一米二),以铜或铁制成,形似硬鞭,状如竹根节,锏端无尖。历史用锏名将有秦琼和牛皋等。
锏多双锏合用,属于短兵器,对马战上有利。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杀伤力十分可观,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
唐代名将秦琼善使锏11、锤锤形似瓜,故古代持锤者称为“金瓜武士”,有长柄单锤、短柄双锤及链子锤等。长柄锤多单用,短柄锤多双使。短柄双锤,非常沉重,舞练需要较大的力量。在战斗中用锤硬砸、硬架、很有威力。
软锤多走优势,讲究巧劲。用法有涮、曳、挂、砸、擂、冲、云、盖等。锤作为兵器比较重,舞动比较困难,要大力士方可使用,锤短只能近战和钝击,远不如枪、长刀等创伤更加致命。
12、抓抓头形似爪,缚以长绳或木柄。抓分长械及软械两种。长械有金龙抓,杆长约2米,杆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四指屈挠。
软械叫双飞挝,系暗器一种,用金属打造,像鹰爪,缚以长绳,用于击人马,脱手掷去,着身后收回,使其不能脱走。
1、弓弓是一种威力大、射程远远射兵器。弓由有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鹰或鹅羽毛,是军队与猎人重要武器。
黄帝战蚩尤于涿鹿,纯用弓矢以制胜,此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当时之弓矢,都以竹木为之,虽能及远,后加以精密改造,于是弓矢逐成为战争之利器,非但发古人射抉之技,亦开后世火器之端。
弓箭堪称是火器诞生之前,人手的最伟大的一次延长。恩格斯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至决定性的武器。”
14、弩弩是古代兵车战法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步兵有效克制骑兵一种武器。弩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
虽然弩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它比弓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要求更低,是古代一种大威力远距离杀伤武器。
弩作为兵器最大特点,一是射程远,二是可以瞄准目标,命中率高,三是可同时发射几枝甚至几十支箭,战斗威力强。
缺点则是弩机很笨重,只适合由步兵携带或制成弩车。明代以后,由于火器大量装备部队,弩逐渐衰落。
15、棍棍,也被称作棒或梃,为无刃兵器,素有“百兵之长”之称。棍由来已久,古人山居穴处,不免为毒蛇猛兽之侵凌,又无锐兵利刃以御敌,往往折山间树木以为自卫之器。
棍长度约为1.—2.6米,粗细以单手能够把握为准,是近战搏斗兵器,攻击范围大于刀、枪,自古有“棍扫一大片”说法。但棍主要是造成钝器伤和淤伤,其杀伤力比刀、枪等要小。
棍有木制和金属制两种。木制棍有齐眉棍、三节棍、二节棍等。金属制棍有铁头棍、浑铁棍、浑铜棍等。还有铁制带齿带钩棍,如爪子棍、狼牙棒、钩棒等。
16、槊槊,古代多用于马上作战,与狼牙棒同属一类,为重型兵器,多为力大之人使用,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云、带、挑、砸等。
槊柄用坚硬木制成,长约六尺,柄端有长圆形锤,锤上密排铁钉六至八行,柄下有三棱形铁钻,亦称狼牙槊。
槊主要用于骑兵,马槊是槊主要形式,马槊通常为4米左右,槊首锋刃长达60CM。尉迟敬德、秦琼和陈咬金等人尤其善用马槊,李世民称赞尉迟敬德曰“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17、拐拐是由民间老人之拐杖而演变成一种武术器械,由铁制或木制。可分为长拐和短拐,短拐可双拐同使,也可以与刀剑之类兵器同使。
18、镋镋造型介于叉和耙之间,属于武术长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枪尖,两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镋柄,柄长六至七尺。
镋始于明代,逐渐由枪演变而成。至清代常见使用,现今使用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压、横、挑、扎等。
19、刺这种兵器既不属于剑,又不属于矛,棱形刃,头部尖锐,介于剑与锥之间,所以称为刺。此兵器使用于西汉时期,柄呈六棱形,并饰有绳纹。刺是古代一种破甲兵器,用于近战和偷袭,相当于现代匕首。一刺破甲夺命,偷营时常用此兵器。
20、啄这种兵在冷兵器史上较为罕见,因使用年代较短,几乎被人忽视。它是由戈变异而来,但失去了戈的钩割功能,只能啄击。战国时期为古滇国所用,到晋代已经被淘太。不过,这种兵器的啄击能力非常强,捕杀骑兵一绝,一啄便啄破骑兵甲衣,把骑兵拉下马,而后杀之,可以说一啄即杀,很不错的兵器。正因如此,唐代又恢复了这种兵器,装备于骑兵。
21、戚这种兵器介于斧和钺之间,俗称“小斧子”。战国的斧钺多为月刃,而戚的刃部或为平直或为圆形,这种戚的设计,已经接近了现代的工具斧。其銎上雕有三兽(掉了两个),并掉饰有太阳纹。说明这件兵器为武将的一种执行军法兵器,一般用于对违反军法者进行斩首。一劈颈断,人头落地,绝杀。